舟山市“项目制”培训助力技术工人增收

浙江职信网 职称新闻

为激发技能培训新活力,舟山市启动实施“项目制”培训工作,通过构建“政府买单”“群众点菜”“企业定制”的培训模式,健全权责清晰、科学审慎、完备长效的监管机制,助力产业转型升级,实现技术工人“技能增收”,为建设共同富裕贡示范区贡献人社力量。

一、精准发力,为产业发展“定制项目”。一是“政府买单”,围绕转型发展列项目。围绕临港制造、绿色石化、数字经济、船舶修造、海洋旅游等特色产业和新兴职业发展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需求,优选出石化操控综合技能、仪表检修技能、供应链管理技能、流媒体运营技能等50个培训项目,订制培训“菜单”,大力发展转型职业培训。二是“群众点菜”,贴近百姓实际定方案。依托“人社干部进百企·精准服务促发展”专项行动,全市人社系统65名业务骨干进驻300家重点企业,联系企业1411次。通过前期入企摸底,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化培训机构,结合特色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筛选,首期“项目制”培训围绕绿色石化、智能楼宇、机械制造等工种开设5期。三是“企业定制”,根据企业需求助发展。由企业提出技能培训个性化需求包,承训机构设计定制课程包,“一企一策”量身定做培训方案。如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提出提升石化综合技能的需求,根据企业需求甄选浙江海洋大学作为承接机构,严格按照“项目制”培训要求形成精细化课程包,合理设置职业素质培训、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课时。

二、建章立制,为培训过程“保驾护航”。一是明确主体,建立权责清晰的工作机制。出台《舟山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项目制培训实施细则》,明确申请主体、承训单位、行业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,协调各方利用自身基础条件和优势,形成“申请主体提交需求-承训单位定制开展课程-行业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审核监管”的培训流程。二是优化流程,搭建科学审慎的审核机制。对培训项目的设立、内容设置、培训周期、过程管理、监督考核等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和说明。申报单位可通过网络递交材料发起申请,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线上进行审核并向社会公布项目清单,实现项目申报和过程“云端”可视化、可控化、可管化。三是强化监管,形成完备长效的监管机制。建立“班前审查、班中抽查、班后核查”制度,由申报单位择优公开确定承训机构,承训机构按照要求向人社部门备案或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,通过舟山职业能力建设一体化平台“项目制培训”专栏进行开班备案,报送考核计划、开展培训和申请补贴,实行从开班备案到资金补贴全流程监管。

三、释放活力,为项目培训“提档升级”。一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。改变以往技能培训“电钳焊”刻板印象,着力向绿色石化、新职业新业态等方向转变,增加石化综合技能提升、照护与康复技能等项目,今年共开展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3.88万人次,其中围绕绿色石化重点产业培训4700人次。二是助力企业增效留才。通过项目制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员工,可按每人每课时最高不高于35元,每人不高于1500元的标准据实进行补贴,进一步帮助企业更好留住人才。三是助力群众提技增收。引导企业制定激励化的薪酬分配方案,推出涵盖177个工种衔接6个技能类别的工资指导价位,进一步提升培训成果与薪酬待遇的转化率,构建技术工人收入有效增长的“良性生态”。